禽言诗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学
6月18日上午,以“禽言诗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学”为主题的“长江人文讲坛”(2014年第五讲)在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伟然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文学院院长许连军教授主持报告会。
此次学术报告,张教授与大家分享探讨的是自己花费将近五年多时间一直在思考研究的问题——“禽言诗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学”。为何研究这个问题?张教授解释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禽言诗虽不算大宗,但近年来对它的研究却出现了一派兴旺之象,然而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即纵向探讨禽言诗的兴起发展过程和横向分析禽言诗的特点等。张教授对禽言诗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生态文学的研究,即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从古人的诗歌中更好地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体会生态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影响,显得密切而重要。
张教授指出《诗经》主要描述地域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的北方地理环境;《楚辞》则主要是描述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南方的地理环境。张教授指出最早出现的禽言诗要推《诗经》中《幽风.鸱鸮》,该诗借禽言写故事。《诗经》中对于马、牛、羊的分类描述非常细致繁杂,而对鸟类叫声的描摹很单调,说明当时人类对鸟关注不多,即与当时人类对鸟类生态环境感知不足有关。
张教授重点讲述了禽言诗兴起的时空过程。中唐以前禽言诗没有正式发端兴起,直至中唐时期,禽言诗发轫,至宋兴盛。关于禽言诗的生态背景,禽言诗作者的地域特征很明显:即北方极少,主要以南方江浙一带居多。
最后,张教授详细分析了禽言诗当中涉及的环境生态系统与文化感知的关系。何以在中唐以前,南方人一直没有将鸟禽言语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张教授认为,原因在于南方生态系统复杂,鸟类种群丰富,受到的环境刺激更深,是南方人得便宜之处;然而长期处在单一环境中,习焉不察,往往难以发现其中真正的特色,所谓得便宜之处又是失便宜之处。反而一些迁居南方的北方人即从外部进来的人带着对新环境的好奇心,感受力会更强,观察会更独到,更敏锐。因此,从环境生态系统与文化感知关系上看,在禽言诗发展的历程中,北方诗人为禽言诗注入发展契机,而后南方诗人将其发展兴盛。
精彩的报告结束后,张教授还与在座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