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堂写作课。这个课,有点怪——老师说以后的课堂会时不时要我们玩手机,还和我们一起玩。呵呵。
简短的课程介绍结束后,何老师要我们拿出手机(我们以为听错了,有同学赶忙将手机收了进去)。“本课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进行写作实践,这个需要同学们课外进行。各班班长负责给本班建立一个微信群,命名为‘微信微写实+班号’。每一位同学都要加入到本班微信群。‘微信微写实’的含义是:1.‘微信’指的是我们的写作平台,必须在微信上进行写作。2.后一个‘微’指的是,每人每天至少完成200字的写作任务。3.强调写实,即必须用我们的五官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即使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也必须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不可提起笔来就凌空虚蹈漫无边际空发议论,以此培养我们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另外,必须当天上传,不得拖延;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写作经验和感受,但拒绝闲聊。”
有同学问:“老师,我能不能写在纸上,然后拍图片上传?”
“不能,必须直接在手机上输入文字再上传……同学们要学会使用新的书写工具,适应新的写作方式,这是时代的要求。大家可能会暂时不太适应,因为书写工具和写作方式的改变会导致我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有个过程,慢慢来。”
“老师,我能不能将我的写作直接发给你?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作业。”又有同学问。
“我们建立写作群,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在一个公共平台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字,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相互切磋和探讨,共同进步。如果有同学确实觉得自己在有些微文中表达了不能被其他同学分享的隐私,这些微文可以直接发给我。”
老师可能是发现到了部分同学的畏难情绪,他说:“同学们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必须明白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技能,光有知识文化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写作能力,把自己练成‘笔杆子’,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技能。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才可能有写作的动力。另外,每天200字,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天睡前从闲聊或浏览娱乐八卦新闻中挤出20分钟的时间就够了。”老师还告诫我们要记住两个字——“坚持”。
2016年9月27日
微写实已经整整一周了。这一周中,我们发现老师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0点左右在微信上点评我们的写作,这个时间也大概也就是我们每天写作和上传比较集中的时间。微信上的老师也时常会卖萌,发一些鼓励我们的表情,这和课堂上那个严厉认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课堂上讲到某些问题时,老师也时不时要我们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微写实”,进行现场点评。总能看到老师能及时回应我们的写作,我们的写作兴趣大增。
老师今天在课堂上对我们一周的写作情况进行了总评。他认为我们大多数同学对微文写作充满了热情,写作、提交微文都很积极,但有个别同学并不是每天都能坚持写作。他还告诫我们,在写作训练的初级阶段,我们先不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写作的结果,不能满足于“写完了”,我们的注意力要更集中于写作的过程,先把文字整顺,逻辑搞通,认真琢磨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文字是否干净简洁?标点与字词的使用是否准确、得体?句子语法是否无误?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否存在逻辑问题?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要“一句不虚设,一字不苟下”。他还建议我们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写完一段文字后,试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删,如果删除某个字词而并不影响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则意味着是应该删除的。他举同学微文的例子说,‘老师手里拿着茶杯走进了教室’、‘他眼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心里想’等,都有多余的字词。‘贴近文明,靠近方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都有逻辑问题。他说,只有边写边琢磨,增强写作过程中的自觉性,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2016年10月11日
今天的写作课,老师抽出了几个同学的微文段落,用了一节课作了细致点评,主要是文字表达的问题。老师还说,大学写作课,还在解决文字通顺问题,这是在补中学的课。
老师还说了一个令我们很受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写作倾向于一种文学性的写作;文学性的写作,除了文从字顺外,表达手法的文学性、艺术化是文字上的更高要求。他借用契诃夫的话“别告诉我月光很明亮,让我看到碎玻璃上闪烁的光”来说明表达的生活化和表达的艺术化问题。“月光很明亮”是一种生活化表达,缺乏表现力,见不出语言才华,而“碎玻璃上闪烁的光” 表达的也是“月光很明亮”的意思,但它使用了想象,是侧面呈现,是一种艺术化表达,因而更新颖,更具表现力。在文学性的写作中,要尽可能使用一种艺术化的表达。他告诫我们,要努力训练、挖掘自己的想象力。
课堂上有同学反映,写了这么久,感觉没啥可写了。老师说,这个主要得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宿舍、食堂、教室、操场以及校外马路上,每天不知要见到多少同学、老师和商贩,每天不知要发生多少有趣的事看到多少有趣的人,我们要留意观察,培养我们观察生活的习惯,训练我们的观察力。二是要努力提高自己认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对生活表象缺乏认识理解能力,就很难产生写作的冲动,因为写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生活表象来表达你的理解和认识。
老师还要求我们增强互动。他再次强调了建立微信群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我们在微信上相互点评,共同提高。
2016年10月14日
今天写作课的主要内容是微文互评,同学们齐刷刷地拿出了手机。
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8人。然后给每组指定一篇同学们写作的微文,要求我们当堂对该文进行分组讨论、点评,并进行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文字再次上传分享。10分钟的阅读后,各组的讨论开始了,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甚至有些平时本来很内敛的同学,竟突然之间变得激动起来。大约30分钟后,同学们都将自己的修改稿提交了,这不免又引来了被修改稿作者和修改稿作者之间的另一轮讨论。各组争论不休的问题都被提交给了老师,老师都一一作了答复。
但有一个问题,老师的答复很出乎我们的意料,那就是关于形容词的使用。老师说,要尽可能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因为总的说来,是名词和动词而不是它们的修饰语赋予优秀的作品以力量和色彩。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怎么是这样?不是要有文采吗?我们中学小学的摘抄、背诵,这可是主要任务呢。
老师说,寻找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过多或者使用错误的地方,是评判一篇文章最快捷、最简易的方法之一。很多初学写作的人认为,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就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逼真。然而,正确的做法几乎恰恰相反。老师结合同学的微文,解释说:第一,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得越多,效果越小。因为当作者使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或者副词的时候,它们的效果就会相互抵消。当读者读到被修饰的名词或者动词的时候,读者脑海里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留存这一连串限定词的全部印象。第二,当作者把所有细节都灌输给读者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贬低读者的智力。作者这样做,是认为读者压根没有任何想象力。因为作为一个读者,我们总要把自己联想到的许多细节都贡献出来。无论作者如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描写某个“美女”的模样,读者还是会用自己心目中美女的形象代替作者笔下的美女形象。第三,更好的做法是留下空白,逼迫读者不得不驰骋自己的想象力。这样一来,读者就必须把文本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更能全心全意地参与到文本的创造活动中去。第四,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人,他过度使用的那些形容词和副词,往往大多都是普普通通的词汇,大多是他们此前听到或看到有人在同样的语境中使用过的,很少有真正不同凡响的形容词和副词。于是乎,流于俗套的恶果就会马上显现。第五,形容词和副词往往还会削弱它们所限定的中心词。第六,假如一篇文章使用的形容词和副词过多,自然就得多用顿号和逗号,这会拖阅读的后腿,就会使读者读起来速度非常缓慢,感觉非常不流畅。
老师还教给了我们解决办法:一是多个形容词并用的地方,剔除所有形容词,只留一个最强烈、最重要、最不同凡响的。二是找出所有普普通通的或者俗套的形容词,然后把它们砍掉,或者把现有的形容词和副词用较不常用的词汇来代替。三是强化名词和动词,使它们达到无须形容词和副词加以修饰的程度。例如,与其说“他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男人”,不如干脆说“他是一个暴君”;与其说“她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女人”,不如干脆说“她是一个活菩萨”。四是可以用比喻来替代形容词。与其说“这人长得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膀大腰圆”,不如干脆说“他的体格就像熊一样壮硕”。当然不能把稿子里的每个形容词都用比喻来代替,不过偶尔这样效果会很好。